2次轉管理失敗后,我對項目、團隊、敏捷轉型的新認知
大家好,我是孫沖。這次分享是我從技術轉管理后,經歷的一些項目管理和敏捷轉型的實踐和經驗總結。希望能對一些初步轉管理,剛涉及項目管理和正在嘗試敏捷的團隊提供一定借鑒的思路。
主要由以下五部分內容組成:
- 以現在的角度重新去看過往的一些項目
- 第一次真正實踐敏捷
- 再一次嘗試敏捷
- 經歷敏捷的實踐后對敏捷的一些思考
- 最后是概述總結
主線
在整個分享過程中,主要穿插著兩條主線:時間線和能力線。
時間線分為三部分:
- 第一部分是2016年-2018年的一段項目經歷。當時的背景是,沒有轉型管理,沒有項目管理經驗,沒有敏捷常識知識。
- 第二部分是18年到19年的一段項目管理經驗。當時的背景是,剛剛開始轉型管理,項目管理經驗較少,第一次嘗試敏捷。
- 第三部分是19年到現在。自己已經完成初級管理轉型,項目經驗也有了一定的積累,開始第二次嘗試敏捷。
第二條主線是一條能力主線,并且隨著時間主線的延申,能力主線也在不斷變化。
從管理能力(對下管理、對上管理、以及平級之間的競合關系),到項目管理能力,再到敏捷項目管理能力。
第一章:回顧以前的項目經驗
好,我們開始第一章節(jié),回顧以前的項目經驗。站在當前這個位置,回望自己16年到18年的印象深刻的一個項目。
這是一個內部項目,CRM客戶管理系統(tǒng),級別很高。公司不是矩陣架構,各個職能部門之間進行協調配合,所以沒有真正的項目經理。
再就是開發(fā)在青島,但是測試、產品和前端都在北京,是典型的異地溝通。這個項目迭代兩年多,自己一個人差不多維護了近兩年。所以我被稱為活文檔,甚至說比產品更了解當時的這個系統(tǒng)。
那么在以上這些背景下大家能夠預料到存在哪些問題?
第一個現象:估工時,砍工時
各種”O“大大們強調30天后必須上線,我作為開發(fā)估了50天,
主管看后砍到45天,經理看后砍到35天。最終”O“大大們接受了從50天壓縮到35天的這個事實。我也間接為自己多爭取了5天時間。
第二個現象:級別差距懸殊,沒有話語權
上面提到了各種”O“直接提需求,好的方面是系統(tǒng)等級提高了,不好的是領導的需求提過來基本沒有還手的余地,更別說是中途改需求,加需求這些事情了。
經常是我們非常不理解領導層這么快上線的初衷,也就是不能夠明白這一次迭代的價值。
第三個現象,因為主要是我來維護,所以問題理解程度有的甚至比產品更深入
請假后,自己越想沒事,往往時刻盯著群里。第二天去公司已經發(fā)現有很多問題需要回復和處理了。
第四個現象,會議多而長
因為是異地溝通,再加上需求的頻繁變化和沒有實質的項目經理,所以基本是面向產品開發(fā),產品指哪兒我就打哪兒。
我們經常是臨時拉起會議,然后討論一個流程上的問題。有時也會組織一次會議,專門討論需求,但是會議的效果不理想,經常超時,討論進展緩慢,每一次會議產生的成果也少,很多時候我們就一個問題深入討論很長時間都沒有結論。
關鍵是我那時對會議超時反而覺得自豪,心里想:看吶,我們討論的多激烈,這個項目多復雜,需要我們來回討論好幾輪。
大家經常參與會議的應該會深有體會,預定會議室,協調各個工種人的時間,會議上討論,沒有討論完的繼續(xù)預定下一輪討論。再加上我們時異地溝通,其中的溝通成本可想而知。
其實這些現象對項目中的每個人而言都是一種煎熬。表面上我們看上去很忙,實際上我們的產出價值有待商榷。
期間我至少有兩次機會可以轉型管理,因為對這個項目太熟悉了,但我印象中的兩次都失敗了。
我一步一步越陷越深,直到我自己都有些迷茫了。我到底要不要轉管理?轉管理這個問題是充滿誘惑的。轉,是一種瓶頸突破。不轉,可以全力投入技術。
越迷茫越糾結,越糾結越迷茫。我糾結著很多問題,比如:
現在的我再來看這些問題我已經有了答案。有幾點總結吧,首先我認為轉管理最好自己有轉管理的意向,其次可以看一些管理認知方面的書籍,如果有人指導一下更好,最好的情況是有行政命令,逼迫你必須轉變。
第二章:初始敏捷,小試牛刀
現在我們再回到時間線,進入第二段:18~19年 敏捷小試牛刀。
18年進入到輪子科技,自己開始了帶人,也開始學習帶項目。這個轉型過程也是讓我印象深刻,簡單舉出幾個例子。
1)重構32個接口是怎么回事呢?
在我第一次成為項目經理時,內心是激動的,幻想短時間內打造一個優(yōu)秀的項目。
這個項目叫”產品中心“,我在這個項目重構后的1個月后接手。沒幾天我就像領導提出要重構對外的著32個接口,領導應該當時很詫異,只是說一會要去開會,讓我回去等等。這一等就把我再次重構的熱情降了下來,因為業(yè)務系統(tǒng)開始慢慢對接了,后續(xù)的需求迭代也開始了。
2)中臺會議連環(huán)發(fā)問
當時我們在討論一個中臺戰(zhàn)略的項目會議,現在我稱之為杰哥的人在會上強調了10條建議。我為了顯擺自己,針對這10條建議,一一進行了反問、訴苦。
會議讓我?guī)芷?,成了我的抱怨會。因為剛剛成為項目經理嘛,遇到很多問題自己總是認為不是我的問題是其他人的問題。
3、瀑布模式的痛
第一次做項目經理,比較沒有自信,也比較天真。難的任務給自己留下了,一些臨時任務也沒敢往下分積壓在自己這里,例會也沒有抹開面子去開。
這一次迭代,就迭代了2個月,第一個感覺就是項目快失控了。第二個想法就是測試別測了,趕緊上線吧,真的快被折磨瘋了。
有時候會對自己很失望,啥也不會。有時候會對其他人很憤怒,怎么這么多事。
一個是漫長的瀑布模式,一個是欠缺的項目管理經驗,都讓我走得很難。在這個版本結束后,我第一次接觸了敏捷相關的一些理論。
4)嘗試敏捷
是的,我們開始嘗試了敏捷。我們學站立會,學估點,學使用面板,學使用短周期迭代。這種方式我們嘗試了2個版本,每個版本基本一個月。也算是積累了一些東西。
項目概況模板——算是闡述這次迭代的核心點和注意事項。
檢查單——這個主要是彌補項目管理經驗的不足。
打分模板——這個我們雖然打了分,但是每個人對打分的理解完全不一樣。
總結模板——我們每次項目迭代后雖然開了項目總結會,但真也就總結一下就完事了,完全沒有形成閉環(huán)。
所以我后來就想形成閉環(huán),這一次迭代做了總結然后形成電子版記錄,下一次迭代總結會上會再拿出來,對承諾的一個提升點進行盤點。
從上面這四個小案例,現在的我再去看那時的我。會發(fā)現當時我轉變一下思路,很多問題其實就會迎刃而解。
關于項目管理,項目管理本質是管理好項目,讓項目順利上線。如果我當時拿著這條準則去做,那么很多事情我會安排下去而不是積壓在我這。
1)這期間我也對向下管理有了一些新認識
如果我好好分配自己的時間,給新人一些壓力和指導,那么他會成長快一些,反過來還能承擔一些工作,我就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去做其他更重要的事情,這是一個良性循環(huán)。
2)我也對同級管理有了新認知
以前我總是比誰的技術厲害,同級之間是攀比競爭?,F在我覺得同級之間很多時候需要互相支持。競爭也算是一種學習,我覺得你項目中好的東西,我可以拿過來嘗試一下。
3)那個時候對向上管理認知不夠
以前總覺得領導就是必須主動關心我,如果不經常關心我我就覺得自己被拋棄了,被忽視了。
4)對于心態(tài)
如果我當時多站在業(yè)務系統(tǒng)的角度去看問題,就會發(fā)現很多的問題都是可以理解的。
比如:他們上線前幾天才通知我加接口。如果我抱著服務的態(tài)度去解決這個問題,就不會那么消極。
為了避免后續(xù)再有這些問題,我會建群,提前關注業(yè)務系統(tǒng)的項目動態(tài),經常群里問問他們的迭代計劃。有問題解決問題,而不是抱怨。
經歷了職能轉型,項目管理轉型,初步嘗試了敏捷后,有收獲也有慘痛的教訓。當公司提出想做敏捷轉型,我們開始做試點,于是我們又一次踏上了敏捷之路。
第三章:再次開啟敏捷之路
在重新開始敏捷前,我自己看了很多資料很多書籍,對敏捷有了一個全局觀的認識。
在看書期間也發(fā)現了我之前道聽途說的一些敏捷是錯誤的。也發(fā)現我們第一次實踐敏捷的時候沒有準備就上路了,所以很多東西并不知道其中的價值。
我從書中總結,現實中再去實踐后,又有了一些收獲和思考。
1、物理面板
優(yōu)勢:
- 在物理面板前一戰(zhàn),確實顯得正式有儀式感。
- 成員會主動貼、移任務,能夠關注到自己在做的需求。
- 粗粒度看到項目整體概況。
不足:
- 用戶故事、任務、便利條慢慢占滿了物理面板。密密麻麻的信息,此時的物理面板反而不夠全局了。
- 視覺上的沖擊很容易讓我們分散關注整體,需求,任務的注意力。
- 字體小的話很難平和的心態(tài)去關注這些具體的任務了。
- 依賴物理面板可能會丟失項目過程中的數據。
方案:
1)堅持物理面板:
- 需要空白地方:玻璃墻,白板
- 需要同步好信息:項目需要一些項目數據的,所以同步到電子版是有必要的,每天的站會物理板拖動后,有個人負責同時拖動電子板(為了統(tǒng)計項目信息)。
2)使用電子面板:需要投屏,需要培養(yǎng)移動電子面板任務的習慣。
3)兩者結合:電子面板及時同步物理面板信息。
2、產品列表和用戶故事長遠規(guī)劃,可以粗可以細
產品列表按照優(yōu)先級排列,里面有產品需求也有技術債。以前的我被灌輸使用敏捷,需求必須轉成用戶故事。
現在看來,這只是一種形式,一種成員都認可接受的描述需求價值的形式。所以只要是成員能夠理解這個需求價值到底在哪,至于怎么描述就看大家的接受認可度。
“我是開發(fā),我想重構隊列服務,隊列任務隔離,各自處理各自的,不互相影響,好擴展。”
“我是運維,我想最好有一個導出按鈕,這樣響應客戶速度快,我就不用每次郵件申請等待DBA導出了。”
“我是用戶,希望你們提供一個接口,我能知道某個時間的具體稅率信息,這樣才能保證我每月的月初訂單對賬。”
建議:
我覺得描述完全沒什么不妥,就看大家怎么看,哪種接受度高,從語境中能夠認可它的價值。大白話一點,直白一點,不需要那么死板官方。建議第一人稱,代入感強,身臨其境。
我認為這個用戶故事或者說需求沒有硬性要求。合適的就是最好的。
難點:
難點在于找到團隊成員大部分認可的一種表達方式。對產品的要求較高,幾句話能夠抓住讀這句話那個人的大腦,讓他跟著你的語境思考這個需求到底做了什么事。然后這個需求實現后能夠帶來什么。
3、計劃
- 每一次提前做計劃,大家的時間充分利用。
- 提前參與需求的討論,理解需求的源來。
4、估算
這里的估算我們使用的后面的一種方式,理想工時。當然還有估點,只是我們使用得不夠熟練。后面會慢慢嘗試,對比兩種哪種更適合團隊。
5、開會
以前開會,自認為會議就是用來討論的,一次不行兩次,兩次不行三次。期間一個大家否感興趣的話題一出,群口相聲來了。討論確實激烈,但是時間過得也快。
既然是討論嘛,時間長點就長點,大不了轉戰(zhàn)另一個地方再戰(zhàn)。搞到最后,大家爭論不休,會議不止,都很疲憊。會議上沒人記錄,會后沒人總結。一些細節(jié)點,一些結論不久的將來忙起來漸漸忘記。
建議:
- 前期將一些重要的點可以先找相關人討論對對。
- 會議找個資深的作為主持人,控制會議節(jié)奏。
- 有問題沒事,記下來會有再重點細致討論。沒有必要妨礙后面的進度。
- 會后趁熱打鐵,把會議的問題去確認對應的解決方案。
- 同一天,最多第二天。把會議上的問題處理方案,發(fā)到群里廣而告之。
- 不能確人的問題,記錄好接下來持續(xù)解決。
6、評審
關于評審,我覺得作用非常大。評審會議需要線下多花精力對接討論。主流程和難點都浮出水面可以再拉起會議進行溝通。
7、代碼走查
關于代碼走查的好處不用多說,這里代碼走查的可以融合部門規(guī)范,樹立良好的代碼風格。同時可以檢測出相關的bug。這個功夫要花在平時,不太建議拉冗長的會議,大家再會議上去找茬。
8、驗卡
驗卡,其實可以看作里程碑的交接。就是開發(fā)發(fā)起,產品驗收的同時測試也在旁邊。對主流程走通即可。不需要冗長的會議。人少建議工位前花10分鐘走一下即可。
9、技術債
我們的系統(tǒng)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會積累技術債。到最后往往是我們不怕新增特性,而是怕在原來的基礎上需求變更。主要原因是技術債導致我們系統(tǒng)的擴展性和可維護性大大降低。
所以在平時迭代我們會將一定比例的技術債進行迭代(比例:1/6)
10、項目總結
總結如同反省,有反省有思考才會有進步的可能。所以可以和戴明環(huán)類似,使項目和成員在迭代中螺旋上升。這一次的項目總結,提出下一次的精進目標。下一次迭代項目總結拿出上一次的總結進行盤點,形成閉環(huán)來精進。
第四章:敏捷路上的思考
很多時候我都會到技術微信群里拋出一句“大家有實踐敏捷項目的嗎?”接下來很多人回復,有的回復“不好用”、“累死”。
我就在想說得這些人是不是真正了解過敏捷,又是不是實踐過敏捷?
敏捷有標準嗎?
在我看來沒有~,我們部門四個團隊試點敏捷,但是大家對敏捷的這些方法實踐各種各樣,順序和形式各種各樣。組內的項目成員對敏捷的形式又是一種理解。所以有時候感覺敏捷確實難以實施推動。
敏捷不是銀彈
我一開始比較迷信敏捷,覺得敏捷是一個能解決所有問題的方式。
敏捷的價值
我們劈里啪啦實施敏捷,到底是圖什么?
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引導,自己能力迭代提升(認知、技能、溝通、主動性、心態(tài))。獲得更好的收入,更高層次的職級,升職加薪何樂而不為呢?
其實這也反推項目的成長,相輔相成。
第五章:總結
成長往往伴隨著痛苦,誰不想在舒適區(qū)待一輩子。面對著社會壓力,面對著家庭壓力,面對著自己的價值實現,應該走出舒適區(qū),重新定義自己。
1、業(yè)務和技術互相促進
技術人學帶項目,會發(fā)現平時項目經理處理的事情表面上自己都會。但是一旦自己成為項目經理后發(fā)現事情不是自己想象得那么簡單。你要考慮客戶的感受,你要考慮項目能不能可控,你要考慮組員的成長。
你會擁有大局觀,你也不再認為技術就是一切。總之會在業(yè)務和技術之間學做平衡。
2、平級溝通
與優(yōu)秀的人一起工作是一種幸福。
3、向下溝通
技術人轉管理會發(fā)現帶出一個人很難,但是一旦帶出來又很有成就感。
4、向上溝通
理解了領導也是人,領導也會有情緒,我和領導不是站在對立面,而是站在同一戰(zhàn)線,互相支持互相成就。
5、項目管理
我認為項目管理是技術人的一種基本能力了。
6、敏捷雖然不是銀彈,但價值無限
7、堅持做下去,持續(xù)精進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