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拍偷在线精品自拍偷,亚洲欧美中文日韩v在线观看不卡

「全球AI人才追蹤調查」:美國的高級AI研究者29%來自中國,驅逐人才無異于自絕后路

新聞 人工智能
美國人工智能領域的頂尖研究者中,有近三分之一來自中國。在麥克羅波洛智庫分析師馬特 · 希恩看來,美國政府近期一系列面向國際研究者的「驅逐政策」,最終削弱的將是美國自身的國際競爭力。

 中國,已經(jīng)成為全球人工智能研究者的最大輸出源國家。美國人工智能領域的頂尖研究者中,有近三分之一來自中國。在麥克羅波洛智庫分析師馬特 · 希恩看來,美國政府近期一系列面向國際研究者的「驅逐政策」,最終削弱的將是美國自身的國際競爭力。

[[329992]]

全球最頂尖的人工智能研究者在哪里工作?超過一半在美國。

這些在美國從事人工智能的頂尖研究者來自哪里?接近三分之一來自中國。

鄧力、李飛飛、沈向洋…… 如今,在美國的高校、企業(yè)以及任何研究團體中,來自中國的人工智能研究者都占據(jù)著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

有人說,如果瀏覽各大 AI 頂會的接收論文,至少一半以上的研究都署有中國人的姓名,甚至比例更高。

但或許很少有人關注,這些人工智能領域最頂尖的研究者,是如何從中國來到美國,在中美關系逐漸緊張化的趨勢下,未來又將向何處去。

近日,美國保爾森基金會 (Paulson Institute) 下屬的麥克羅波洛智庫 (MacroPolo) 公布了一項名為「全球人工智能人才追蹤」的調查,讓我們更進一步地審視這個問題。

為了更加精準地評估頂級人工智能學者的流動趨勢,麥克羅波洛智庫選擇了人工智能領域的頂級會議 NeurIPS,該會議主要關注神經(jīng)網(wǎng)絡和深度學習方面的理論進展,這兩個領域被視為推動人工智能最新發(fā)展的重要子領域。在去年年底的 NeurIPS 2019 大會上,共有 15920 位研究者提交了 6614 篇論文,最終接收率為 21.6%,從參會人數(shù)、投稿規(guī)模和受歡迎程度來看,NeurIPS 都算得上最具代表性的人工智能會議。

他們從 1428 篇被接收的論文中創(chuàng)建了一個研究者數(shù)據(jù)集,從中抽取了 175 篇論文的 675 名作者信息作為研究樣本。

結果顯示,有近三分之一的研究者來自中國(即在中國完成本科階段的學習),這些來自中國的研究者比其他任何國家的研究者貢獻的論文都要多。但同時也發(fā)現(xiàn),這些人大多數(shù)在美國生活,為美國的公司和大學工作。

人才輸入:美國之所以成為美國的原因

人工智能正在成為國際競爭的新焦點。

2017 年,國務院印發(fā)了《新一代人工智能發(fā)展規(guī)劃》,將人工智能定義為「引領未來的戰(zhàn)略性技術」,其中提到,世界主要發(fā)達國家把發(fā)展人工智能作為提升國家競爭力、維護國家安全的重大戰(zhàn)略,加緊出臺規(guī)劃和政策,圍繞核心技術、頂尖人才、標準規(guī)范等強化部署,力圖在新一輪國際科技競爭中掌握主導權。

人才,是重中之重。要想提高人工智能領域的國家競爭力,最關鍵的是擁有取得關鍵理論突破的核心技術人才。 

不得不承認的是,在頂級人工智能研究者資源方面,美國遠遠領先于其他國家。在這份「全球人工智能人才追蹤」調查報告中,美國的人工智能相關機構聘用了全球 60% 的頂級研究人員,是排行第二名中國(10.6%)的六倍,也是第三名歐洲(10.2%)的六倍。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人才的來源:美國本土研究者大概只占據(jù)三分之一。假如沒有來自美國之外的研究人員持續(xù)不斷的輸入,美國在人才方面的優(yōu)勢可能會大大降低。尤其是,27% 的人工智能研究者都來自中國。

美國機構中人工智能研究者的本科畢業(yè)國家和地區(qū)。注:該調查以本科階段就讀的國家和地區(qū)作為研究者來源地的判斷依據(jù)。

中國,已經(jīng)成為全球人工智能研究者的最大輸出源國家。

從上面這張人工智能研究者流動趨勢圖中可以看出,在中國接受本科教育的研究者中,只有 34%目前在中國,大約 56%則前往美國深造。在美國完成研究生學習后,有 88%的中國研究人員 選擇留在美國工作,而只有 10%返回中國。(此樣本包括應屆畢業(yè)生、職業(yè)中期研究人員和資深研究人員的組合,以反映所有這些組的平均留存率。) 

這張圖展示了所抽取研究者的學歷背景,29% 的人本科階段就讀于中國的大學,但在研究生階段這一比例則明顯下降。

為什么要留在美國?對于這些人才來說,或許在美國才能找到更多的機會和更廣闊的舞臺。麥克羅波洛智庫還發(fā)現(xiàn),在所采集樣本中,論文作者最常見的工作單位依次是谷歌、斯坦福大學、卡內基梅隆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和微軟研究院。中國最好的兩所大學——清華和北大,是前 25 名中僅有的兩家中國院校。

時代夾縫中的個體命運

但政策因素正在影響著這些人工智能頂尖研究者的未來,也將深刻影響那些計劃赴美求學或者正處于求學過程的年輕中國學生。

日益緊張的技術競爭,加上新冠疫情帶來的影響,導致美國的移民政策產(chǎn)生了一系列變化。中美關系已經(jīng)到達了數(shù)十年來的最低點,特朗普政府正在采取行動限制中國獲得美國的先進研究成果。

上個月,美國白宮提出計劃取消數(shù)千名特朗普政府認為可能從事敏感領域研究的中國留學生簽證。此舉聲稱是為了「打擊知識產(chǎn)權盜竊等行為」,原因是有人懷疑來自中國大學的前來攻讀研究生、博士的學生在美國大學中從事此類活動。目前暫不清楚受到影響的中國大學具體名單。

諸如此類的波動可能會進一步讓世界上最大的兩個經(jīng)濟體之間的關系緊張化,也將直接影響到來自中國的 STEM 研究人員。如果所有國際學生的簽證都將被取消,中國學生和印度學生將是受到影響最廣泛的人群。中國學生幾乎占美國人工智能領域國際學生數(shù)量的一半。政策的變化可能會包括暫停 OPT 計劃,比如不再允許中國學生畢業(yè)后 1 到 3 年在美工作,甚至直接拒絕任何 STEM 領域中國學生的簽證。

在《紐約時報》關于該研究的一篇報道中,一位最新從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畢業(yè)的中國工程師 Lisa Li 表示,讓國際學生成為犧牲品是自絕才源的做法,就像是「殺死下金蛋的雞」。最終受到破壞的是美國的國家競爭力。

「中國出生的研究人員在美國的人工智能領域很常見。前微軟研究員、現(xiàn)任對沖基金公司 Citadel 首席人工智能官的鄧力,對提高語音識別技術有很大貢獻,這種技術被用于智能手機和擺在咖啡桌上的數(shù)字助理設備。斯坦福大學教授李飛飛 (Fei-Fei Li) 在谷歌工作了不到兩年,她幫助推動了計算機視覺領域的一場革命,這種技術讓軟件能識別物體?!?/p>

麥克羅波洛智庫的分析師、該研究作者之一馬特 · 希恩 (Matt Sheehan) 表示,這種大范圍阻止中國人才的行為,可能會削弱美國在人工智能領域的領先地位。

未來的人工智能技術突破取決于研究人員的努力,但現(xiàn)在,技術突破的發(fā)生地越來越取決于決策者的態(tài)度。

「他們都是中國最聰明的人才,他們選擇為美國的研究實驗室工作、在美國教書、在美國的公司工作」希恩說:「如果美國不再歡迎這些頂尖研究人員,北京會張開雙臂歡迎他們回去。」

 

責任編輯:張燕妮 來源: 機器之心
相關推薦

2024-03-28 13:18:47

AI訓練

2010-11-17 11:24:30

跳槽

2011-12-13 16:48:25

WebOS開源

2013-01-29 09:57:24

2012-05-01 17:14:52

蘋果

2016-09-29 10:34:34

IDC 服務

2025-04-27 09:26:00

GPT-4.5模型開發(fā)

2021-11-01 21:27:05

AI人工智能

2019-03-14 13:17:03

人工智能分析A12研究

2019-08-09 09:40:45

AI 數(shù)據(jù)人工智能

2018-12-07 13:56:56

AI人工智能AI人才

2010-07-15 15:25:57

Perl線程

2020-08-04 09:48:22

AI 數(shù)據(jù)人工智能

2018-07-10 14:39:56

2018-02-26 09:13:22

AI人工智能教育

2024-09-04 14:13:59

2024-07-15 11:45:44

2024-10-23 19:14:59

2021-10-02 11:06:42

AI人工智能
點贊
收藏

51CTO技術棧公眾號